那天我去看望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小张,刚进门就看见他坐在沙发上,面前摆着一堆银行账单和按揭合同,眉头紧锁。\"怎么了?\"我问道。小张苦笑着递给我一张纸,上面是最新的房产评估报告利创智投,房子的市值已经从当初买时的每平方米12000元跌到了现在的7000多元。\"我每个月还着5000多的房贷,可房子已经跌了40%多,这辈子可能都回不了本了。\"他无奈地说,\"我在考虑要不要干脆断供算了。\"
小张的故事并非个例。在2025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这样的情况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从2022年开始的房地产调整已经持续了三年多,许多城市的房价出现了大幅下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5年7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有53个城市的二手房价格较峰值时期下跌了20%以上,其中15个三四线城市的跌幅甚至超过了40%。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业主开始考虑\"弃房断供\"这条路。所谓\"弃房断供\",就是房主主动停止偿还银行贷款,放弃房产的做法。这种现象在过去几年里,从个别案例发展到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记得去年春节,我们几个老同学聚会,谈起各自的房子,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重。老李2021年在某二线城市买了套120平的房子,首付花了80万,贷款150万,月供8000多。当时他信心满满,觉得这是稳赚不赔的投资。可到了2025年,他所在小区的房价已经从当初的13000元/平米跌到了8000元/平米。这意味着他的房子总价已经从156万跌到了96万,而他的贷款余额还有130多万。
\"我每个月还贷就是在亏钱,\"老李说,\"就算我咬牙把这130多万还完,房子也就值90多万,我不是白白亏了40多万吗?\"
我们当中还有一位在三线城市买了投资房的同学,情况更惨。她2019年以9000元/平米的价格买了两套60平米的小户型,准备出租赚差价,首付加装修一共投入了60多万。可现在那个小区的房价已经跌到了5500元/平米,而且根本租不出去,每个月光房贷就要还7000多。
\"我已经断供三个月了,\"她坦言,\"银行天天打电话催,但我实在付不起了。反正房子已经亏这么多,不如干脆认栽,让银行收回去算了。\"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处理的房产断供案件同比增长了35%。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断供率甚至达到了8%以上。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我的一位从事银行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近两年他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直线上升,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房贷。\"以前房贷被视为优质资产,现在却成了烫手山芋,\"他说,\"很多业主明明有能力还款,但就是不愿意还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一种理性选择。当房产价值大幅低于贷款余额时,继续还款对业主来说就不再是最优选择。在美国,这种情况被称为\"负资产\"(negative equity)或\"水下贷款\"(underwater mortgage)。
我国的银行一般会要求首付30%左右,理论上即使房价下跌30%,贷款余额和房产价值也应该差不多持平。但问题在于,很多业主是在几年前高位买入的,再加上利息利创智投,导致现在即使房价下跌20%-30%,他们也已经陷入了实质性的负资产状态。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中,全国约有15%的按揭贷款处于负资产状态,涉及金额超过2万亿元。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给银行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
不过,选择\"弃房断供\"的后果也很严重。首先,这会对个人信用造成极大损害。按照现行规定,断供后个人信用报告上会留下严重逾期记录,影响后续贷款、信用卡申请,甚至可能影响就业和出行。
我有个远房亲戚去年选择了断供,结果现在连手机分期都办不了,出门坐高铁还被限制购买一等座。他后悔不已,但为时已晚。
第二,银行可能会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欠款。根据《担保法》和相关司法解释,银行有权处置抵押房产,但如果拍卖所得不足以清偿贷款,银行仍然可以要求借款人继续偿还剩余债务。也就是说,断供并不意味着债务一笔勾销,业主可能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
去年底,我们小区就有一户业主因断供被法院强制执行,房子被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拍卖了,但拍卖款还不够还清贷款,结果那位业主不仅房子没了,还背上了20多万的债务。
第三,从长远来看,大规模的断供潮可能对整个金融系统和房地产市场造成更大冲击,形成恶性循环。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可能会收紧房贷政策,提高首付比例和利率,这又会进一步抑制市场需求,导致房价进一步下跌。
面对这种情况,不少银行已经开始采取措施,试图避免断供潮扩大。有些银行推出了延期还款、降低利率、甚至本金减免等救助方案。我一个在银行工作的同学告诉我,他们行最近就推出了一项计划,允许特定条件下的负资产客户申请本金最高减免20%,前提是客户要继续正常还款。
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应对。某省会城市今年初出台政策,对首套自住且面临断供风险的家庭提供临时性贴息支持,最长可达两年。另一个沿海城市则推出了\"房贷转租赁\"计划,允许断供风险户将房产卖给政府平台,然后以租赁方式继续居住。
当然,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最关心的还是如何在这场危机中保护自己的权益。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第一种是协商解决。如果确实面临还款困难,可以主动与银行沟通利创智投,申请延期还款、降低利率或调整还款计划。很多银行为了避免坏账增加,都会给予一定的灵活性。我的一个邻居去年因为失业一度无法按时还款,但他主动找到银行说明情况,银行同意他暂时只还利息不还本金,度过了难关。
第二种是置换方案。如果手头有一定资金,可以考虑卖掉现有房产,同时购买更小或位置稍差但总价更低的房产,以减轻负担。我认识的一对夫妇去年就采取了这种策略,他们卖掉了市中心110平米的大房子,换成了郊区的90平米,虽然生活便利性差了点,但每月的房贷减少了近一半。
第三种是增加收入。通过兼职、副业或提升技能来增加收入,应对房贷压力。有些人选择利用周末时间做网约车或外卖员,有些人则通过学习新技能实现了职业转型和收入提升。
第四种是最无奈的选择:如果实在无力偿还,又不想断供影响信用,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申请个人破产或债务重组。不过,目前我国个人破产制度尚不完善,只有少数地区开展了试点,大多数人还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解决问题。
我有个在深圳工作的朋友,因为投资失败负债累累,去年通过当地的个人破产试点程序获得了债务减免,保住了基本生活必需的财产。但他也付出了代价:三年内不能担任企业高管,不能进行超过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等。
除了这些应对策略,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房价大幅下跌导致的断供潮?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
从供需关系看,过去几十年,房地产开发规模持续扩大,而人口增长已经放缓,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人口净流出。据统计,2025年全国商品房空置率达到了历史高点,部分三四线城市的空置率甚至超过了25%。供过于求必然导致价格下跌。
从经济结构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以往过度依赖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从居民收入看,尽管近年来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房价收入比在很多城市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根据某研究机构的报告,2025年上半年,一线城市的平均房价收入比为12.5,二线城市为9.3,三四线城市也达到了7.1。这意味着即使房价下跌30%,对很多家庭来说,买房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房产投资。首先,要认识到房子的双重属性:它既是居住工具,也是投资品,但居住功能应该放在首位。如果把房子纯粹视为投资品,期望通过房价上涨获取高额回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风险很大。
其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做出购房决策,避免过度负债。一般来说,月供不应超过家庭月收入的30%,否则一旦遇到收入下降或支出增加,很容易陷入还款困难。
第三,对于已经陷入负资产的业主,要理性看待断供行为。虽然从短期经济利益看,断供似乎是\"止损\"的选择,但长期来看,信用损失和法律风险可能带来更大损失。除非实在无力偿还,否则应该优先考虑与银行协商解决。
最后,我们也要对房地产市场的未来有合理预期。随着城镇化进程放缓、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转型,房地产市场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大起大落的时代可能已经结束。购房应该更多地基于居住需求,而非投资投机心态。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同学小张的故事。在我们深入交流后,他最终决定不断供,而是选择了延长贷款期限,降低月供压力。\"房子毕竟是我的家,不只是一项投资,\"他说,\"而且我相信长期来看,只要地段和品质不错,房子还是有价值的。\"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面对房价下跌和负资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但无论如何,保持理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决策,才是应对危机的正确态度。
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中,我们需要更加成熟的投资理念和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避免大起大落带来的社会问题。同时,作为个人,也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房产在生活中的位置,避免把全部身家都押在一套房子上。
毕竟,家的意义不只是四面墙和一个屋顶,更在于生活在其中的人和情感。无论房价如何变动,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你对房价下跌和断供现象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观点。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炒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