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发来的一张截图让笔者倍感疑惑中股网,图片显示内容为一辆电动汽车在展示“动力电池组弹射技术。”
该车在侧面车身裙边位置设计有动力电池组的弹出窗,在图片中可以看出电池组总成从侧面快速的弹射出来;其采用的弹射技术是电磁弹射还是如安全气囊一样的炸药弹射,目前没有确认,然而可以确认的是电磁弹射技术不是网友的假想或调侃,而是由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和均胜电子联合进行的测试。
来看相关资料。
在没有看到这些资料之前,笔者始终认为所谓的“电池弹射技术”是网友的调侃。
因为从正常人的逻辑思维角度进行分析的话,相信没有人会想到去研究整组电池的弹射;不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插电混动汽车,其采用的动力电池均为锂离子电池。主要类型包括能量密度较高的三元锂电池和能量密度较低但制造成本也比较低的磷酸铁锂电池,然而即便是磷酸铁锂电池相较于钠离子电池或铅酸蓄电池也有相当高的能量密度;一旦电池出现热失控现象,锂离子电池是难免要爆燃的,在空间有限的动力电池包里热失控则有概率出现爆炸的后果。
所以新能源汽车在起火之后往往需要用灭火毯中股网,以防止火焰向四周喷射并引燃其他车辆或建筑物。
那么现在回头再看由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和均胜电子联合发布的“电池弹射技术”方案是不是有些荒唐呢?动力电池组如果出现电芯热失控的现象,把容量动辄达到50~100kWh的锂离子电池组弹射出去,这和“丢炸弹”的区别应当不是太大了。
并且其弹射的力度明显很大,就算是动力电池组没有热失控,如此大的力度的“砸击”的后果也是可以想象的。
一辆汽车不可能无时无刻都是自己在公路上行驶,在出行高峰期阶段里,道路上满满都是汽车;同时还会行经斑马线或行驶于非机动车道;在这些场景中一旦出现碰撞并触发电池组弹射碰撞感应器,或者电池热失控触发弹射,一组质量(重量概念)可以达到500公斤以上甚至接近一吨重的电池包侧向飞出,砸到车能砸穿车门,砸到非机动车或者人则难免骨断筋折。
中股网
这真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设计,看起来多少有些反人类了。
观点:
技术研发需要头脑风暴但是不能太“烧脑。”
电动汽车不断提升安全性能的关键在于动力电池,诸如使用固态电解质或其他电极合成材料的思路是正确的,这些探索都是努力让电池在极端场景下不起火;而诸如“电池弹射技术”的探索明显属于瞎胡闹,因其思考的不是提升电池而是如何让热失控的电池远离车辆,然而又完全不考虑其他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这样的试探除了成为业内的笑料与谈资以外,再没有其他意义。
自2026年7月1日起,最新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明确动力电池热失控之后要做到不起火、不爆炸。
这是硬性要求。
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电动汽车就必须要做到这一点了;那么动力电池组的弹射技术则更没有意义;而且笔者认为动力电池组不仅不能有弹射技术的应用,同时应当有强制性国标要求其不可以在碰撞中脱落。
在诸多道路场景中都不应该出现动力电池组的弹出或脱落,比如在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段;在车流量较大的出行高峰期阶段里,如果前车碰撞后出现电池组弹出或脱落,后车高速碾压到电池组是有可能造成翻车的。
进而则有可能造成连环碰撞事故。
然而已经有一些交通事故案例出现电动汽车碰撞之后电池组脱落的情况,现在看来应当有相应技术标准了。
中股网
炒股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